編者按:10月16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勝利召開。這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大會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政治成果、理論成果、實踐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新思想、新戰略、新要求,對于我們黨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大會勝利召開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受鼓舞、倍感振奮、反響熱烈。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首要政治任務?,F本報開設專欄,集中宣講,引導廣大員工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大精神上來,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當好新時代的趕考者。
聚合磅礴偉力,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總結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科學謀劃了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黨的使命任務和大政方針,全面部署了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和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報告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前瞻性、戰略性、指導性,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政治宣言。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黨的二十大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十二個方面深入闡述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大政方針,即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新局面;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這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進新征程、奪取新勝利的宣言書和動員令,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行動綱領。
兩個確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勇于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集中體現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是我們黨在新時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作出的重要歷史貢獻。
新時代的偉大實踐充分證明,“兩個確立”體現了全黨共同意志和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愿,是時代、歷史和人民的必然選擇,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為可靠的保證。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解決前進道路上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勝利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離不開成熟穩健、有崇高威望的領導核心掌舵領航,離不開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的科學指引。
中國式現代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立足我國經濟階段、發展環境以及發展條件的變化,不斷深化對我國經濟增長規律、特點的認識和把握,形成了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必然要求實現高質量發展。從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邏輯轉換,是黨中央基于對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內在規律性的科學認識作出的一個重大戰略性判斷,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三個第一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三個第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科技進步、教育發展、經濟社會前行三者之間相互推升、彼此促進的耦合關系,也為提升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指明了方向和路徑??萍甲酉到y的功能是確保“第一生產力”的有效供給,即不斷推動高質量的科學研究和技術發明;教育子系統旨在培育“第一資源”,為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持續穩定地輸送各類人才;經濟社會子系統的功能,主要是通過創新這個“第一動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這既指向經濟增長的動能塑造,也包括社會治理的能量補給。
為民造福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個樸素的認識今天已經為人們所普遍接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定不移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當下,全國上下齊心協力,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將實現共同富裕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任務。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促進共同富裕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高度統一起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追求。
五個堅持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則: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斗爭精神。
“五個堅持”重大原則,既是對以往成功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對發展規律認識的理論升華。黨的百年歷史充分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和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充分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明確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把服務人民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開放40余年,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當前,隨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我們維護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形勢愈發嚴峻,必須要堅持發揚斗爭精神,積極投身到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去,在自我革命中始終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在世界變局中維護好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五個必由之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全黨必須牢記,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全面從嚴治黨是黨永葆生機活力、走好新的趕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五個必由之路”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實踐經驗的新概括、新提升、新總結,具有鮮明的理論品格和實踐特色,為奮力走好新時代新征程提供了重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時代考卷常出常新,趕考永遠在路上。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黨面臨的“考場”越來越大、“考題”越來越難、“答題條件”越來越難以預料,唯有堅持五個“必由之路”,才能在新時代偉大實踐中奪取新勝利、創造新輝煌,努力交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異答卷。